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點破象牙塔

(本文刋於2012年9月23日澳門日報)
    建築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有關建築的資訊及討論,在澳門就非常稀少。
    一直以來,無 論建築或城市設計都好像與平民百姓無關,尤其在回歸前,建築師的職業基本上由葡人或外籍人士擔任,本地建築師極少。外來的建築師們發揮其創意與想像力,設 計着我們的城市、建築和各樣生活空間,而我們卻無從了解建築師的想法,設計的好與壞我們管不到,只是接受。我記得八十年代曾有過兩三個建築展覽,都在一些 澳葡的機構舉行,由於語言及文化上的隔膜,無法眞正了解他們的想法與設計理念。
    回歸後情況有點改變,本地建築師不斷增加,但是要了解建築師的想法還是欠缺渠道。在回歸後的十三年裏,藝術博物館辦過兩次建築展覽,政府部門辦過三次建築設計比賽,但是建築設計仍然走不出其象牙塔。
    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可能令社會開始關心小城的歷史建築物,加上近年的城市高速發展,亦讓部分巿民增加對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的關注。然而,面對近年大大小小有關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的公衆諮詢,社會具備足夠的知識與訊息作為理性討論的基礎嗎?
    面對建築,大衆現時最關注的是數量:單位面積呎數、樓巿呎價、政府公屋的數量……而建築設計的質素反而變成次要。關於城市規劃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家注意力集中於功能的分配,各持份者則在未來空間中為其利益而博弈,未來的城市環境、生活空間質素的討論反而沒有多少。
    建築敎育的缺席可能是最大的原因,澳門有不少高等學府,但只是近兩年才有一所大學開辦建築高等課程。社會關於建築的資訊及討論極少。
    要改善我們城市的生活空間、提升城市空間的質素,讓城市發展有利於營造宜居環境,我們需要更多地對建築關注、思考及討論。
    蒙編輯先生的信任,讓我能每周透過這小小的窗口,以建築師的視野、觸覺及思維,與讀者探討空間的營造、思考城市的建設、關注歷史建築及環境的保育,分享對建築、藝術及設計的拙見,不再讓建築的討論困閉在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