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營造城市特色

(本文刋於2010年2月1日澳門日報-文化視野)

二次大戰以後,隨着建造技術的發展、建材的創新、經濟重新發展等因素,現代主義建築在世界各地均得到很大的發展。不論在任何地方,外形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開始在城市的輪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隨着西方價値為主導的發展時代,國際風格建築大行其道,世界各地不論是具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或是剛剛獨立的國家,都以西方模式建設它們的城市面貌。在現今經濟全球化的資訊時代,到訪世上任何一座城市,除了其歷史區外,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面對千城一面的情况,各國的大城市為了創造獨有的城市形象,爭相建起各種地標式建築,紐約世貿中心、悉尼歌劇院、吉隆坡雙子塔、上海金茂大廈及最近落成的迪拜哈里發塔,以為用這些地標建築能在全球化下凸顯自身的城市文化特色。然而,這些造法間接地加速建築全球化的進程。細想上述的建築物,有多少是由當地的設計者設計?哪一座有眞正考慮建築物座落城市的歷史、文化及特色?這些地標建築物很大程度上在城市形成孤立的景觀,創造了與所在城市景觀格格不入的標誌性。

除了創立地標,具有歷史的城市開始以另一種手段來強化自身的城市特色——歷史建築的保護。世界上以保育而使城市與衆不同的,歐洲可數巴黎、倫敦、巴塞羅那,亞洲則有京都,上述城市對歷史建築的保育並未妨礙城市的發展,反而各自在保留自身特色之間找到發展的獨有出路。

看看我們的澳門,近十年的外來投資加速了城市面貌的變化,而未來的歲月,在將要迎接融入區域的發展新時代,澳門又需要怎樣才能保持自身城市的特色?

地標性建築在新發展的項目中隨處可見,但細心思考,其中有多少建築眞正具有原創性?眞眞正正反映及發展澳門的城市特色?而對歷史建築的保護,也暫時停留在地標性建築的保護,而且在大衆的心目中,保護歷史建築的目的只是為了創造旅遊景點,帶動其周邊街區的經濟。地標式及佈景式的保護,也使歷史建築漸漸地孤立於現代的城市之中。

近年隨着世遺申報成功的推動,城市身份的尋找,民衆對歷史建築、城市景觀的關注不斷提高,對維護城市特色也有積極的作用。

城市特色的營造,不能單靠地標或片面的建築街區保育,應該從居民的生活空間、建築出發,城市的特色,其實反映於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及組成街道空間的各類建築,民用建築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的特色與形象的塑造中佔有重要的角色,但是又常被忽略。澳門每個城區均有一定的規劃,但是現時卻欠缺了城市整體景觀和面貌的營造。如果大衆只以數字來衡量建築及環境,在只重視利益回報的商業社會,將會出現愈來愈多的只重功能的建築,這些建築物滿足發展的城市限制、供應最大的平面面積,但是如果對城市特色的營造不作出最少的努力,我們的城市面貌將愈來愈變得平庸。

要眞正營建城市特色,不能單靠行政手段,發展者、設計者以至普通市民都有一定的責任。如果社會對城市街道、空間、建築的內在美無任何要求,城市也不會產生獨有的特色。

營造城市特色,一切要從美育着手,可惜在本澳的敎育中,美育又佔多少分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