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天與地(一)

(本文刊於2013年2月24日“澳門日報”第C02版)
    歲末一團體聚會選擇在西灣的一所西式別墅舉行,那個晩上天氣良好,坐在洋房頂樓的露天餐座,隔着寂靜的西灣湖,遠眺對岸的旅遊塔和西灣橋,在現今變得繁華的都市中,暫時仍能找到一處安寧的角落。

    很久沒有閒情觀天,在那短暫遠離囂鬧的環境,巧逢夜空無雲,在旅遊塔頂的一片天空,透過那三顆閃亮的星星,我很快就辨認出那位天上的獵人俄里翁和他正追捕的金牛,是冬日北半球夜空中最易見到的兩個星座,也是我最初學會辨認的幾個星座的其中兩個。

    隨着近十多年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燈火已掩蓋夜空的星光,在澳門找一處能進行觀星活動的地方日漸困難。

    記得八十年代因為哈雷彗星的重臨曾引起過天文愛好者的熱情,為着追星,當時與一衆哈雷的粉絲,在還不太受光害的路環石排灣一帶,隔着時聚時散的雲層,尋找那位將於二○六一年才再次歸來的訪客。

    天文與建築好像配不上話題,但是,我對建築的興趣,卻是從天文開始。

    中學某年在電視的訪談節目,看到幾名香港的建築系學生介紹他們的課題設計,其中一位闡述了其設計概念與天象的關係,當時的我仍未想到中學後的去向。那些年,上大學和讀建築似乎與天際的繁星一樣遙不可及,但是那個建築介紹卻在我腦海中留下印象。

    建築與天文的交匯似乎只是我個人的經歷,尤其在現今愈來愈人工化的城市環境之中,城市已經成為了人造的自然,我們可以利用空調改變環境的濕溫度、以人造光源調控生活環境、利用人工通風設備來使最不利生活的區域獲得清新的空氣……

    透過日新月異的科技,城市與建築的設計已經能夠擺脫自然環境的制約,同時亦逐漸脫離自然環境,有時甚至對自然環境造成過度的消耗與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