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別了,尼邁耶(下)

(本文刊於2013年1月20日“澳門日報”第C02版)
    巴西利亞從一九五六年開始建造,四年後完工,城市規劃以現代主義大師勒·柯比意的現代城市理念為基礎,是以汽車出行為主要設計概念的理性及機械時代的產物。

    鳥瞰主要城區,外形像一架“飛機”,或像一隻“蝴蝶”。在“飛機”的“機身”是首都行政區,是國會及各政府部門建築的集中地,這些主要的公共建築均由尼邁耶設計。在“機身”的兩側對稱地規劃了南北兩片“機翼”,各長約七公里,一條寬闊的高速車道連接南北兩翼,中間穿過一個中央公共汽車站,亦是銀行及酒店區。大道兩旁置有住宅區,商業街道將其分隔,還有大面積的綠化區。在這機械時代的理想城市,居住、商業、工業均被嚴格分區佈置,一些建築物可興建的地點及其可建高度,一切均理性地被詳細規劃。

    正如有評語所寫,巴西利亞表現出城市和諧的設計思想。但是,這種和諧是極度理性化的。

    被譽為“建築界的畢加索”的尼邁耶,作品多達數百,遍佈全球十幾個國家,其中,他在一九四六至四九年作為巴西代表,與中國代表梁思成等建築師共同組成的規劃小組,負責設計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樓。

    尼邁耶早期雖然受勒·柯比意影響,但他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便預示了理性主義濃厚色彩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必然沒落,開始向當時單調乏味的建築挑戰,主張採用自由的風格體現建築的情感和優美,將鋼筋混凝土技術與詩意和創意相結合。他的建築形態簡潔優美,天馬行空又清晰詮釋項目的象徵意義。

    二○一一年三至五月,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了這位葡語建築師的作品展,向澳門介紹了這位現代主義大師。

    雖然,巴西利亞的城市設計是否眞正完美仍有討論空間,但是,尼邁耶的建築作品的確留給人類一份寳貴的文化遺產。

    讓我用這段短文,緬懷一位與我曾有一面之緣的建築巨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