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從新馬路特展想起(四·完)

(本文刊於2013年1月6日“澳門日報”第C02版)
    面對新馬路後段近內港及福隆新街一帶今非昔比的情況,除了對昔日的懷緬之情,我從實際調硏中看到一個街區衰落的原因。要恢復區內的生命力,單靠街道的美化與景點化來吸引旅客是不足夠的,因為促成街區經濟繁榮的因素與環境已經改變。

    就上述調硏的街區為例,客運碼頭在該區曾經非常重要,碼頭帶給區內店舖、旅館、餐飮大量的本地與外來客源;娛樂場所亦為街區引來另一批人流,隨之也為相關行業帶來商機。清平戲院可能是為該區晩上帶來大量人潮的城市元素,餐飮宵夜商店都因此而能在晩間營運,除了固定的店舖,人潮還吸引和養活衆多流動攤販。

    從這街區昔日的情況可見,街區內各種商業與店舖之間,其實存在着看不見但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衆多這樣的依存關係構成了街區繁盛生命力。我察覺到這樣的相互依存關係,正像自然界中物種之間所形成的生態網,每一種物種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另外的物種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要是其中一個物種消亡,相關聯物種的生存狀態也會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

    我們生活的城市其實並非一般想像中只是由磚木、金屬、混凝土建成的無生命的構成物,而是具有像生物般的有生命的有機組織體,當其中的一些構成要素因時代與環境變遷而發生改變或者消失,所相關聯的一系列組成元素也會受到影響轉變,整個街區的生命力亦隨之而發生變化。

    面對城市這個巨大的有機生命體,要恢復一個走向衰落的街區的生命力,不能單靠美化或景點化等表像手段,而是需要對街區實際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對各種組成元素的關係進行分析,切實地找出街區衰落的眞正原因,採取適合的策略及措施,為街區生態網中缺失的元素尋找替代補充,以修復區內各元素之聯繫。

    我們不要忽視街區內每間小店舖在組織中的作用,街道的生命力就是由衆多的、多元化的店舖而衍生的。街角一間小小的茶餐廳也能成為凝聚街區居民的場所,並和居民的日常社區生活息息相關。

    新馬路特展可讓不少人勾起懷念過去之情,為老店舖的消逝而歎息。但是,對於城市的思考者,或會是一個對老街區發展的重新檢視和思索的良好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